首页 汇报材料
导航

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工作汇报材料

2021-11

中心学校下设饶村、辅村两所村小教学点、中心幼儿园。服务范围85平方千米,生源来自5个村,51个村民组。在校初中生239人,6个教学班,专任教师33人;在校小学生321人,幼儿100人。专任教师43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人,中级职称教师41人,市县级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新秀10余人。中心学校伴随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强劲东风于XX年4月安装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并顺利通过了省市区各级的检查验收:拥有中心学校本部模式三的多媒体教室一个,微机室1个,模式二一个,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模式一的教学点2个(辅村、饶村)。XX年12月获黄山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进集体”。现就“农远”工作的管理和应用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把“农远”工程摆在学校工作的显著位置。

学校坚持“建设为基础、培训为重点、科技为先导、应用为核心、考评为导向”的原则,为抓好管理、培训、应用、考核、评估工作,发挥“农远工程”的最大效益,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农远工程”领导小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任正副组长的教学应用指导组,还相继成立了远程教育办公室、教师培训领导组、“农远”应用考核组。明确了各组织的任务和各组织成员的职责,做到既明确分工,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由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教师应用热情高,三种模式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设备管理,及时维护维修,保证“农远”设备正常运转。

“农远工程”实施后,为确保设备长期、正常使用,确保设备应有的效益。学校在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支出资金十分有限,但学校坚持把“农远”投入放在首位,做到压缩一切可压缩的开支,挤出资金。主要用于保证设备维护维修、保证教师培训、逐年补充设备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了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针对各模式设备相继出台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系统维护管理等制度,制定管理员进行管理和维护的工作职责。同时,中心校有专人技术员负责,对口服务,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所有设备进行技术支持和维护,保障了设备的完好率,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农远设备的正常运用。在XX年3月,将中心的模式二升格为模式三;XX年以来购置远教设备费、网络信息费、远教培训费、信息技术支出等约计4万余元,由于经费投入到位,直到如今,设备完好率达到95%;为学校“农远”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普及,激励为先,激发热情,让“农远”的管理与应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应用是“农远工程”实施的真正归宿。为了保证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学校把培训作为应用的前提。

一是制订短期和中期培训目标(短期和中期各应达到的应用程度),划分培训层次(骨干培训、分级培训),确定培训内容(基本内容、提高内容)。

二是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个人练习结合起来,优化时间组合。中心学校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利用晚上的时间培训。村小由于布点多而散,各模式学校相距较远,全体教师都集中培训,不仅耗时多且收效不大。因此,采取分级培训的方法,先集中培训模式二的技术员和管理员,再进行二、三级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理论、练操作。

三是把培训与安全使用结合起来。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学校规定老师必须认真学习三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要求受训老师记熟后方可入室受训;同时,还制定了学生《入室须知》,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学生方可上机和进入多媒体教室学习。

四是把培训与考核结合起来,建立激励机制。将“农远”应用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体现会用者优先,不会用者否决。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标准。

五是把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建立督促机制。凡新课改的观摩课、校本培训的公开课、晋升职称的考评课、教学新秀的优质课都必须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每参加一次培训,认定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相应学时。

由于培训及时,措施得力,教师的应用普及率达到100%。

四、制度保障,重在管理,让远教资源“活”起来。

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学校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先后出台了

《中心学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二、三设备管理人员职责和管理使用暂行规定》《中心学校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中心学校电教仪器管理与使用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远程教育播放室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须知》《微机室须知》及培训登记、使用登记等各种制度。而且学校注重在执行工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